上周五(10月29日),平安好醫生(01833.HK)的股價暴跌14.94%,今日開盤后,該公司股價再度大跌9.51%。同樣在今日,阿里健康(00241.HK)的股價跌幅也達到8.14%。
股價下跌與互聯網診療行業即將迎來的行業新規有關。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外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對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方面列出了細致的規定, 其中明確提出要禁止以藥養醫。
在目前一些互聯網診療平臺中,藥品收入已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自意見稿出臺后,資本市場對互聯網診療行業發展前景的擔憂情緒開始發酵。
賣藥模式或面臨考驗
此次意見稿明確提出,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等處方管理規定,加強藥品管理,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
統方是指醫院中個人或部門為醫藥營銷人員提供醫生或部門一定時期內臨床用藥量信息,供其發放藥品回扣的行為,補方指的是先開藥后補充處方。
“統方和補方都有可能讓原來在線下禁止的藥品帶金銷售、藥品回扣等行為,在線上又‘死灰復燃’了,同時也會影響醫生的客觀判斷,進而導致過度開處方、不合理用藥等問題,甚至會給患者帶來傷害。”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禁止統方和補方,可以讓互聯網診療回歸到患者安全和重視醫療質量方向上發展。
我國的互聯網診療行業的發展,最初起源于在線預約掛號,進而在監管允許的范圍內拓展至在線輕問診、在線藥房及互聯網醫院等業務。新冠疫情出現前,行業發展一度因難以盈利而陷入低谷。新冠疫情出現后,線下門診受阻后,互聯網診療行業再度崛起,行業得到了大范圍普及。去年以來,不少互聯網診療平臺的問診數量大增,但至今,互聯網診療行業的盈利困局還有待破解,這可以從在港上市的三大互聯網醫療巨頭業績表現窺探一二。
比如阿里健康本來在截至2021年3月31止的年度實現了扭虧為盈,利潤3.43億元,但如今又陷入虧損。公司在近期發布的業績預告中表示,預計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六個月將錄得虧損不多于3.2億元。
平安好醫生前期發布的中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8.78億元,較去年同期凈虧損增加6.66億元。另外,京東健康(06618.HK)今年上半年也虧損4.54億元。
上述這些平臺的營業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賣藥,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并不高。如平安好醫生今年上半年的醫療服務收入占比還不到整體的三成。
互聯網醫療平臺主要靠賣藥獲得收入,會不會引發以藥養醫問題?此前市場也有爭議。
目前業內傾向認為,如果統方和補方禁止的話,或會沖擊到現有一些平臺的盈利模式。
“通過線上問診的方式引導去賣藥的,或者是通過藥品回扣,或者是帶金去提高藥品銷量的模式,一定會遇到重大合規挑戰。”李天天認為。
企業如何適應
此次的征求意見稿對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的醫生也提出了考核要求。
據規定,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負責對在該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的人員進行監管。醫療機構也應當對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建立考核機制,根據依法執業、醫療質量、醫療安全、醫德醫風、滿意度等內容進行考核并建立準入、退出機制。
李天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線上診療服務對醫生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于線下,目前中國大部分醫生缺乏網上服務能力。這次意見稿加入了醫生在線上如何依法執業,如何保證治療質量等規定,另外還加入了醫生醫德醫風,滿意度的考核,整體監管思路是正確的。從整個行業看,意見稿如果落實的話,會對行業發展起到正面引導作用,監管意圖很明確,就是避免診療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風險,讓診療回歸到科學性,回歸到以患者為中心的方向上。
李天天表示,從長遠看,對于那些診療跟處方業務合規經營的,能夠維護患者的安全,能夠真正讓醫生有獲得感的平臺,是能夠在行業中更好發展的。
好大夫在線創始人兼CEO王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征求意見稿出臺后,并不意味著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政策在收緊。“對于那些不太規范的,甚至說想進來打擦邊球的公司而言,監管一定是趨嚴的,他們在行業中的發展只會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