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人才培養對于中國科技創新強國的建設至關重要。
在第四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一場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間隙,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中科院學部科普教育委員會主任楊玉良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科研人才的培養一定要用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年輕人創造可以自由進行科學研究的環境,讓他們海闊天空地去思考,自由地去想象。
“當我們的社會環境越來越開放,一方面是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障礙;另一方面是所有人都能夠海闊天空地思考,那么他的創造力就能最大程度地被激發。”楊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相信有了開放的環境,中國人一定能夠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優秀科研人才。”
楊玉良被稱為是務實的“理想主義”教育家,他也說自己所受的教育讓他形成了對世界的樂觀看法。“科學的本質是求真,科學家最重要的特質是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受權威思想的束縛。”楊玉良說道。
他認為,對于科研人才的培養,也要重視心理的培養。“在談到杰出人才培養的時候,心理培養極其重要,但這往往會被忽略。”楊玉良表示,“所以我們會有人研究創造心理學,比如具備什么樣心理素質的人,更有創造力。”
他還稱,科學傳承問題也涉及心理學等各方面因素。“國內有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往往只會跟從,對導師盲目崇拜;另有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自己的勞動受到了剝削,任何一種心理都會影響他們所做的科研。”楊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我覺得都值得去好好研究。”
楊玉良同時表示,作為高校,更應該思考提供的環境是否有利于科學家自由地從事科研。“所有的基礎研究,按理講都應該關心下游的應用,但是我們不能強迫每一個做基礎研究的人都要以應用為出發點。”楊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談到近期馬斯克有意創辦得克薩斯理工學院時,楊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體會到了某種東西,他們希望把這種感覺貫穿到人才培養中去,這是值得鼓勵的。對于科學、理工類的大學,企業辦校有助于開創出一種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楊玉良認為,傳統大學的改革阻力很大,而企業辦大學在機制上更加靈活,經費上相對充沛,有利于創辦出效率更高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