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評級機構Scope的最新報告(下稱“報告”)表示,近年來極端天氣現象在歐洲頻發,或為該地區國家主權評級造成重大威脅。
報告稱,1980~2019年間,極端氣候現象為歐洲經濟區(EEA)成員國造成了446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相較于歐洲其他地區,南歐地區的希臘、中東歐地區的阿爾巴尼亞與荷蘭遭受經濟沖擊最大,主權信用評級最易被下調。
Scope認為,為避免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各國政府應提高氣候韌性,將氣候風險納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考量范疇之內,進而為應對氣候問題提供預警與解決方案。
南歐、中東歐國家主權評級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
不僅評級機構,歐洲中央銀行(下稱“歐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政府機構與國際組織也在研究氣候變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均認為,氣候沖擊和主權債券收益率之間存在變量關系。一國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或韌性,可以直接影響其信譽和借款成本,最終影響其主權債務違約概率。
Scope表示,之所以南歐、中東歐國家與荷蘭的主權評級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這首先是由于上述地區最易受自然災害沖擊。熱浪、暴雨、干旱、洪災是歐洲地區最為常見的極端氣候現象。南歐國家易遭遇干旱和沿海洪災,中東歐國家易遭遇內陸洪災。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數據顯示,由于荷蘭四分之一的地區位于海平面以下,該國最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挑戰。
Scope還稱,南歐、中東歐地區國家所遭受的自然災害最易在經濟領域放大。一般而言,極端天氣現象將影響各國的產業經濟、各國財政稅收和金融穩定性。
世界銀行(WB)的數據顯示,相較于歐洲其他地區,南歐、中東歐國家農業、漁業、林業和旅游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約占10%,其他地區則在3~5%之間。上述行業的工作多在戶外,極端天氣一旦出現,這些行業有可能停擺。
Scope認為,上述行業也是南歐、中東歐國家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自然災害將損害公共資產、國有企業資產負債表,進而影響稅收。為應對氣候危機,各國政府還將擴大財政支出,但這些國家政府普遍缺乏充足資金。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南歐國家與地區政府的財政赤字率大多超過3%的警戒線。
歐央行7月發布的報告認為,在缺乏應對措施的情形下,極端天氣現象將提高公司違約率,進而影響金融穩定性。在銀行業,高氣候風險情景中的預期損失占企業資產的1.7%左右,風險集中在電力和房地產行業。在基金業,氣候風險的負面影響在1.2%左右,其中主要來自傳統能源行業。建筑、傳統能源是中東歐國家主要的經濟支柱。
如何提高氣候韌性?
Scope認為,歐洲各國政府如想避免被下調主權評級,需提升氣候韌性,這不僅要加強民眾的環保意識,更要在解決氣候問題上投入重金。
在Scope看來,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一攬子計劃提案(“Fit for 55”)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歐盟27國達成的“恢復基金”明確要求,至少37%的資金將用于應對氣候變化與實現能源轉型。但是,該地區國家與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力度仍不夠。
IMF的數據顯示,受極端天氣現象影響最大的國家在環保領域投資存在較大資金缺口。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恢復基金”18%、11%和10%的資金將用于支持交通、可再生能源和清潔技術和建筑領域。
Scope表示,這是因為歐盟及各成員國政府無法有效平衡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的優先事項。各國政府偏向后者而忽視前者的原因在于,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目標,而實現能源轉型則是中短期目標。
Scope認為,歐洲各國政府如果想加大對氣候問題的投資,需要將這一問題納入國家戰略之中,并通過財政與貨幣政策將這一問題落地。比如,在國家層面,各國可以監測、報告和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提高氣候變化對公共財政影響的透明度。
目前,在政策評估過程中,法國政府已考量了與財政問題相關的氣候風險。在最新發布的財政計劃之中,法國政府不僅考量了如何增加對能源轉型提供資金,還評估了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支持,并為應對氣候問題提供預警與解決方案。
此外,歐央行已正式宣布,將把氣候風險納入貨幣政策框架之中,并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完成。“我們將重新制定新的實驗性指標,涵蓋相關綠色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碳足跡,以及它們對氣候相關物理風險的暴露程度,將從2022年開始逐步改進這些指標。”歐央行稱。